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公司动态-非凡士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首页-新闻中心-公司动态

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2024-04-07

陕西省的3D打印产业环境有先天优势,军工装备航天等行业形成强需求牵引,西交大、西工大、西北院等形成强技术推动,实现以上目标是符合逻辑的。  

索 引 号:00001434911610000016000152G/2024-00205  

发文字号:陕发改高技[2024]606号  

发布机构: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文  

时效:有效  

标  题:关于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的通知  

2024年3月26日,为贯彻落实《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扎实推进陕西省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加快推动增材制造产业聚链成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日前,陕西省发改委特制定印发了《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201925dzpwwm7jpeemhzh1.jpg

发展现状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被认为具有颠覆意义的科技创新应用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设计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引发一场制造业革命。随着增材制造技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深入应用,派生出一系列“按需制造”新模式,正在形成新数字化制造业生态系统。再制造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典型应用,在服务型制造业领域探索出“按需服务”新模式,为我国循环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增材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新增长点,在国家相关规划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增材制造和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装备性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中西部为纽带的若干产业集聚区,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和循环经济发展。  

陕西省是国内重要的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以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院为核心,增材制造研究院、铂力特、赛隆、天元智能等创新主体为支撑,集工业软件、材料、设备和应用服务为一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生态,金属增材、离子旋转电极制粉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西安已发展成为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光固化快速成型、激光立体成形、定向能量沉积、选区熔化等技术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技术创新实力和有效专利量国际领先。拥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金属增材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智能再制造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20余家创新型骨干企  

业,原生型产业创新集群初步形成。  

总体布局  

构建“一体五翼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集群化、生态化,推进上下游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一体:即西安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和主引擎。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全球增材产业创新中心,在西安经开区规划建设国家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以及工程研发、国际交流、知识产权、中试试验、检验检测及产业孵化、创新创业等中心,构建产业生态中枢。  

五翼: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示范应用和产业创新基地。依托宝鸡、渭南、汉中重工业产业,以及延安、榆林传统能源和化工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引进、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构建差异化产业园区发展生态。  

多点: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应用示范点。依托长庆、西飞、陕飞、西航、宝石、延长、陕煤、陕有色、陕鼓、法士特、比亚迪、榆能、延能等行业链主企业,以行业需求为驱动,建立工程化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和验证,开发标准化行业通用或专用产品与集成化服务方案,构建特色化行业应用生态。  

(四)发展目标  

强优势,补短板,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增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构建集支撑软件、材料、装备、核心部件研制与生产、应用与示范、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现代化增材产业体系,凝心聚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动力和未来产业发展生力军。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材料与装备协同研发为支点,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检验检测等为一体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分工协作、成果共享体制机制,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到2025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转化产业化项目10个;到2030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转化产业化项目20个,新增省级或以上创新平台5家;到2035年,形成完整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以材料和装备规模化制造为支点,联合上下游产业主体,构建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为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链主支撑、整链推进体制机制,精准化育链、强链、延链、扩链和补链,形成内生动力强劲、创新能力突出、股权紧密合作、联动周边产业集群效应和发展态势。到2025年,聚集骨干企业50家,其中“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等特色企业5家;到2030年达到100家,其中特色企业10家;到2035年达到200家,其中特色企业20家。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高端零件增材制造、功能梯度材料制造和再制造行业为支点,打造一批行业应用场景,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和重点园区,构建集设计、材料、数字化装备、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完善供应链、人才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到2025年,产业创新集群基本形成,年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到2030年,产业创新集群初具规模,年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到2035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壮大,年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产业服务日益完善。以线上线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支点,创新服务机制,建设若干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成果转化、新产品和新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改造、新建若干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应用研发、知识产权、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资质水平,建立健全产业支撑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独立服务机构3家;到2030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建成独立服务机构10家;到2035年,形成完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建成独立服务机构15家。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各市(区)专班作用,强化省市联动、校企合作,统筹推进增材制造发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区)要立足当地实际,摸底分析产业创新发展现状,指导专业化园区做好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二)加强项目引育,构建协同机制  

结合增材技术行业试验示范,全面梳理我省应用领域和支撑企业,基于增材技术可渗透存量资源,策划、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结合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梳理国内外产业创新动态,基于增材材料、核心部件等存量资源,谋划、策划、招引增材产业重大项目。建立省市区协同培育与推进机制。健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人才团队、首台套研制、产业化培育、试验示范、要素供给、领导包抓与督察督办机制,确保有序推进。  

(三)加强资金保障,吸引多元投资  

探索建立增材产业创新集群企业与产品(含首台套)认定机制,参照年度企业税收省级及以下留存部分,给予认定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奖励,形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加大力度支持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服务平台、首台套装置研制、试验示范项目和产业基础设施等。省市区联动设立10亿元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基金,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和非银机构,提供融资租赁、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以及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要素保障,建设产业平台  

强化土地供给,在全省范围内平衡土地指标,优先安排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增材制造产业项目落地。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确保项目用电、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供给,支持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先支持增材产业重大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符合发债条件的优先予以推荐。

end

上一篇:思看科技NimbleTrack灵动式三维扫描系统

下一篇:LCD与DLP、SLA 3D打印机之间的关系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